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我已經夠努力了,還是覺得人生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

價格品牌網: 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我已經夠努力了,還是覺得人生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 推薦介紹特價 價格 316 元以及規格說明,價格品牌網-網羅超多新款諮商治療 心理勵志專賣店目錄相關商品,還有專賣 好人 2024型錄專櫃的優惠特價購物資訊!


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我已經夠努力了,還是覺得人生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

品牌: 「好人」
特賣 價格

NTD 316 元

評價/特色/優點
價格品牌網-熱門搜尋


 
  • 推薦序
  • 推薦序
    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
    諶淑婷(半媽半×文字工作者)



      這幾年我以「逆媳」身分被媒體採訪,但我做了什麼?不過是決定孩子從母姓、自己留在家裡過年罷了,這些對男性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見我們的社會仍深受父權文化主宰,太多習俗都是針對女性(尤其是媳婦這個身分)的打壓。正如本書作者所言,若是不把那些重男輕女的尖刺拔除,久了連受傷的女性自己都無感,但唯有找到傷害的源頭,才有展現力量的可能。
      這也是《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值得一讀的原因,作者以親身經歷及心理諮商個案的經歷,探討母親的養育方式如何左右女兒的生命發展,如何讓一名女性永久地被困住或活出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句話勢必讓人皺眉,對女性來說是十分嚴厲的指責與壓力。但作者不是為了譴責母親,因為不分性別與身分,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都會對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造成影響,作者探討的是「人格特點和創傷」如何通過養育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拿起本書的讀者即便不是女性,或者是沒有生育過的人,也能從中找到相似經驗。
      作者會選擇母嬰關係為主題,是因為見到太多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女性,為人母之後,讓自己的女兒遭受同樣經歷,她期盼能減少強迫性重複的苦難,也希望讀者能看見這些女性的生活環境及遭遇,可能是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分攤繁重家務、外出工作賺錢養活弟妹,最後結婚生子,她們從出生至最後一刻,都以某些男性為生命中心。「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作者提醒,要與糟糕的「內在媽媽」進行分離,才能帶來自我的成長、劃清心理邊界。這中間需要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表達」,這些正是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
      過去我常困惑「像媽媽」是一種讚美還是批評?從小到大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結婚後某次與伴侶發生爭執時,他脫口說出:「你和你媽媽一模一樣!」我瞬間暴怒,心中同時點亮紅燈:像媽媽為什麼讓我憤怒?在成長過程中,我到底是欣賞媽媽,還是討厭媽媽?我是渴望她的愛還是得不到她的愛?
      經過了十年的反思與自省,我這兩年才明白以「現代女性」模樣活著的我,看似過得灑脫自在,擺脫了童年和成長中因性別受到差別待遇的痛苦,但苦悶的記憶沒有被化解,那成了我生命裡的疙瘩,我只是刻意忽略了,冷冷淡淡地對待自己。
      在我生下女兒後我很快覺察媽媽與我的互動方式已經影響了我對待小孩的型態。我重新思考與母親的關係,決定設下底線,退出家庭群組、不接媽媽電話、將互動降至最低,以實際行動表達內心的拒絕感。這過程並不容易,有必要和媽媽鬧僵嗎?媽媽再過分也是生下自己的人,沒有她也沒有我啊?我的內心非常煎熬。一位同樣因母女關係受苦的朋友點醒我,要先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活在當下。誠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旦開始檢視母女關係,就讓我有機會看清楚這個社會如何把「家庭內的重男輕女」擴大成「社會中的父權主義」,最顯而易見的實例,就是男性在社群網路握有更強的發言權,輕易就能冠上專家的身分,即便那份權力與現實不符。例如在台灣,明明女性育兒時間更長、與子女更親密、負責更多家務管理,甚至還能有不錯的職涯發展,但知名的育兒專家往往是「××爸」、「××奶爸」,或是各科別的男醫師突然都能指點媽媽怎麼帶孩子(就算是小兒科醫師,難道就比較懂育兒?),這種展現教導權慾望的「Mansplaining」(男性說教),如今仍吸引許多媽媽粉絲,歡喜受教。
      過去我常幫許多媒體、網路平台撰寫人物採訪文章,察覺了這個問題後,我開始在採訪現場坐立難安。我發現許多男性受訪者的能耐被過度讚美與誇大,忽略了他能專心經營事業與個人形象的原因,是背後有人(通常是女性)為他打理一切。而女性受訪者的過分努力與堅強,也讓我感到痛苦,她們甚至沒意識到或是不願意提及,自己經歷了太多不公平,才能達到今日成就—那可能包括要同時兼顧完美母親的形象。
      台灣看似趨近性別平等,也有不少男性批評「女權至上」,但只要讀過行政院每年的「性平圖像」,就會知道「男權為尊」這道牆根本還未擊破,我們絕對不能就個人經驗去否定當前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厭女環境」。
      我很感謝,能在準備踏入與媽媽的和解階段前就先讀到這本書。我並不打算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但我知道了一件事:放棄對媽媽的期待,憤怒、悲傷、絕望都是正常反應,無法原諒也是。因為我也是一名母親了,我不能容忍過去那些自己被忽視與傷害的時刻,但我還是願意去看見媽媽活在重男輕女家族裡的苦,而且我要為自己大力鼓掌,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我終於能成為自己原本該有的模樣了。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母女關鍵字—可能是「共生關係」,媽媽藉由各種愛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所有決定;有「分離創傷」的媽媽可能以拒絕、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產生強大的依賴關係;還有喜歡下指導棋的「自戀型媽媽」,表面為了孩子好,其實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過孩子的狀況;「情感混亂」的媽媽既提供孩子生存的需要,也是讓他們恐懼的源頭。
      當你讀完這本書,請嘗試從母親身上看見自己,不管你們之間的關係好壞,都該仔細審視與母親的關係,或許是修復創傷,也可以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更可能是感謝母親沒有將任何的傷害延續到你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接下來請相信,未來的生命經驗可以由你自己創造,你與孩子、伴侶間的關係,仍有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開機會,你絕對有力量,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生活。
  • 內容簡介
  • 如果你總是
    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容易失控
    身體疼痛、失眠、 缺乏活力、迎合討好他人
    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是時候探索自己是如何被撫養長大
    釐清與母親的關係了

    我們身邊常常見到這樣的女性:
    一、擔心自己身材不好、長得又不正。
    二、身體不知道哪裡出問題、常常失眠、容易累。上班也缺乏活力。
    三、遇到狀況總是鬼打牆,無法正確地感知與表達自己的需求、慾望及情感。
    四、看似都在迎合討好他人,或在憤怒中倔強地不依賴任何人。

    ──她們既不快樂,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表現可能都與「代際創傷」有關。

    何謂「代際創傷」?

    代際創傷,是心理創傷在一代人身上發生了以後,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代的心理現象。比如,父母受到的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這類似於生理上的遺傳,但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並不是通過基因來遺傳的,而是通過上一代有意無意的行為進行傳遞的。

    有些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性,成長中飽受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可悲的是,這些傷痕累累的女性成為母親後,不僅沒有愛惜自己的女性身分,反而有意無意地把同樣的創傷傳給女兒,這就是代際創傷。女兒長大後,就算意識到深受代際創傷的毒害,但礙於傳統觀念,也恐懼被社會批判,就算對母親不滿,也恥於表達。於是很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痛苦,內心飽受煎熬。但這樣的痛苦會通過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對母親的憤怒和恨,在人際和伴侶或孩子的關係上很可能出現問題。

    要自我救贖,就不得不面對早年和母親的關係,在愛與恨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創傷的源頭,看見它、修復它。通過修復創傷、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讓我們重獲母性的力量,塑造獨立、自由的女性身分,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造成代際創傷的母親類型(這些母親也都是受傷的女人)

    ●共生的母親:對孩子過度的依賴和控制,讓孩子喪失自我與獨立能力。
    ●消失的母親:以拒絕、威脅,讓孩子恐懼被拋棄而妥協,最終放棄自我。
    ●自戀型的母親:讓孩子自覺不好、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無回應的母親:無法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導致孩子情感嚴重匱乏,缺乏愛的能力。
    ●拒絕型的母親: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嫌棄、被厭惡甚至被憎恨的感覺。
    ●情感剝奪的母親:讓孩子長大後依賴伴侶、渴望被照顧。
    ●情感混亂的母親:讓孩子在人際和親密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然而,當自己成為母親又或者是撫養人的時候,又要怎麼避免或傳遞出這種「被遺傳」的創傷?

    我們能夠了解創傷,學會與創傷對話,然後與之和睦相處。
    這就是我們人與生俱來的特有能力。
    這本書,將引出你的此項潛能。
    只要重新審視和母親的關係,找到創傷的源頭,
    看見它、修復它,便可以重獲生命的力量。
  • 目錄
  • 推薦序 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
    推薦序 做「足夠好的媽媽」就好
    推薦序 重獲母性力量,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自 序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第一部分 你的母親如何影響了你
    第一課 代際創傷:母女關係的愛與恨
    第二課 共生的母親:不放手的愛影響女兒一生
    第三課 消失的母親:害怕被拋棄的原因
    第四課 自戀型母親:享受「不完美」
    第五課 無回應的母親:我們都渴望被看見
    第六課 拒絕型母親:為什麼你總是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七課 情感剝奪的母親:缺失的照顧、共情與保護
    第八課 情感混亂的母親:為什麼你會在關係中受傷
    第九課 難言之痛:心理問題與身體疼痛
    第十課 認同母親:你為什麼和母親越來越像

    第二部分 如何擺脫母親對你的影響
    第十一課 分離: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
    第十二課 哀悼:直視失去的母愛,找回真實的情感
    第十三課 自愛:療癒母愛缺失的創傷
    第十四課 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
    第十五課 認同:尋找真實的自己
    第十六課 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十七課 突破:成為獨立而自由的女性

    第三部分 母性的力量
    第十八課 母嬰創傷:成為「好媽媽」怎麼這麼難
    第十九課 產後憂鬱:如何走出產後憂鬱的陰影
    第二十課 安全依戀:媽媽這樣做,孩子擁有安全感
    第二十一課 鏡映:提升媽媽「看見」孩子的能力
    第二十二課 涵容:如何容納和處理孩子的負性情緒及衝動行為
    第二十三課 心智化:心智水準高的媽媽會讓孩子擁有高情商
    第二十四課 遊戲:和孩子這樣玩耍,讓孩子具有創造性
    第二十五課 信任:通過信任,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第二十六課 空間:「不完美媽媽」才是好媽媽
    第二十七課 表達:如何形成自己的母愛表達風格
    第二十八課 依賴與獨立:在愛中分離,發展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第二十九課 驕傲的勇氣:孩子獲得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第三十課 榜樣的力量:如何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內在力量
  • 作者簡介
  • 侯玉珍
    心理諮商師,從業十五年,擁有超過六千小時的臨床諮商經驗和超過六百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致力於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於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