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復甦──維多利亞時期的圖畫書與懷舊的年代

價格品牌網: 十八世紀的復甦──維多利亞時期的圖畫書與懷舊的年代 推薦介紹特價 價格 647 元以及規格說明,價格品牌網-網羅超多新款繪畫史 藝術設計專賣店目錄相關商品,還有專賣 新銳文創 2024型錄專櫃的優惠特價購物資訊!


十八世紀的復甦──維多利亞時期的圖畫書與懷舊的年代

品牌: 「新銳文創」
特賣 價格

NTD 647 元

評價/特色/優點
價格品牌網-熱門搜尋


 
  • 推薦序
  • 【導論 讓戲劇走入青少年的心】
    謝鴻文/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

    [一]
      回顧我們SHOW影劇團2011年出版的《騷動》,時間又遞嬗度過了6 年。6年來在國內所見,不僅青少年劇本集的出版依舊匱乏,青少年劇場的演出仍然還是受到許多侷限,無法全面無礙的發展。這實在是有點讓人氣餒又不甘心的事,所以我們決定再出版這本青少年劇本集《夢想號》, 也一直積極尋求和有需要的學校合作戲劇教育課程,更持續在桃園各社區推展青少年劇場演出與人才培訓。
      或許有人會反駁,現在國中不是有藝術人文課程,高中也有許多表演藝術相關科系、有戲劇社團,青少年都有接觸戲劇啊!但是,這樣的看法,我只能同意少部分。實際去觀察國中教學現場,自會發現大部分學校的藝術人文課,由於專任師資多半出身於音樂或美術背景,因此戲劇還是被冷落輕視居多。更不用說,有些升學掛帥的學校,主科老師去向藝術人文課借課的事仍時有所聞,我們的國中生根本無法完整的好好享受戲劇教育的樂趣。至於高中,縱使有表演藝術相關科系,但比例上仍極微小,社團比例或許多一些,可是社團最怕就是沒經費或校方政策異動,隨時有被關門的危機。換言之,要達到我們理想:青少年人人都應有機會參與學習戲劇,確實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夢想號》就彷彿我們的意志宣告,再次吹響的號角,期待拋磚引玉,讓青少年需要戲劇的需求被正視、聆聽、進而尋求行動改變。

    [二]
      為什麼青少年亟需要戲劇滋養他們的身心?
      幾年來SHOW影劇團持續青少年戲劇教育、演出和工作坊等經驗中深刻發現:就個體而言,可以在戲劇中學習非語言的情緒表達,可以開發自己的肢體創意,可以讓漸被馴服的想像力再鬆綁自由,可以學習人際互動與溝通……,這些事與其說是為了成為「成人」而準備,還不如說是為了「成為可以善待他人又善待自己,幫助自己自我實現」而儲備的素養能力。
      從群體來說,因為戲劇是講究團隊合作創造的藝術,所以青少年可以在其中學習體悟人人各司其職都很重要,可以感受互相成就互相協助的辛苦過程,也唯有辛苦過後品嘗到的成果才格外甜美。
      以上所述的功能與價值是實際可證的,不過總需要一點時間累積才會看見成果。可惜仍有太多家長老師抱持功利之心,眼光短淺無法預想這些功能與價值,更甚者還是否定戲劇,認為玩戲劇的孩子功課會變壞,自然阻絕了他們參與戲劇的種種可能。
      姑且不談前述的功能與價值,在我們多年和青少年工作學習的經驗中,很清楚明白感受到,凡是接觸過戲劇的青少年,最大最明顯直接可見的改變,是他們會馬上變得更放鬆快樂愛笑。很多青少年第一次上戲劇課程,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習慣先武裝,酷著一張臉,冷漠的像一塊冰, 然而隨著劇場遊戲逐一的帶領,玩開之後,他們的臉他們的心,冰霜就慢慢融化了。隨之而來的是大笑,是不再彆扭的肢體碰觸,是可以盡情展現自我的表演。那一瞬間,他們也把在學校、在補習班的課業壓力,以及家長期待的壓力,通通瓦解丟棄了。
      我聽見他們宣洩後的心聲,可以很豪邁直接的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爽!我們的青少年這一點點微渺的心聲吶喊,大人們都聽見了嗎?

    [三]
    收錄在《夢想號》這本青少年劇本集中的劇本,其構成來由有幾種:一是SHOW影劇團的大人為青少年所寫,適合青少年閱讀與演出的劇本,例如團長陳義翔、執行長李美齡所寫的幾個劇本;另外有幾篇劇團培訓出來的青少年團員寫的劇本,例如沈子善、郭宸瑋、李銘真,未來前途都明亮可期;第三類則是劇團進駐經國國中等學校進行戲劇教育課程,最後與學生集體創作完成,這是更名符其實的青少年戲劇,最能貼近展現這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與心理現況。
      這本書中幾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劇本:〈夢想號〉帶有童話感,但是觸及的壓迫議題,又非給兒童閱讀的童話那般溫馨甜美。而這也呼應著青少年階段的身心特色,由於脫離童年,開始學習用成人的高度看世界、適應世界,必然會有不適應之種種,只是有些人可能因為家庭朋友關照等因素,加上自我的鍛鍊,可以安然挺過這個隨時有暴風來襲的階段。
      〈如果沒有我〉很寫實殘酷的呈現現在國中校園霸凌的問題,更揭露出教師怠惰、無能、情緒化非理性的一面,同時也有失職諉過,不關心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做對照,以新聞事件的手法去包裝,亦活生生展現了現在新聞媒體記者低智能,欠缺同理心的可悲耍猴戲。其語言直白,髒話不掩,赤裸裸示現出讓人心寒悲痛的現象。
      和〈如果沒有我〉類似,〈青春逗〉裡也幾乎都是情緒失控,會口出惡言辱罵孩子的大人,這當然是創作者有意為之,針針見血的促使我們去反省:很多時候,錯不在孩子,而是大人。大人習慣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就是充分表現情緒勒索、威脅孩子順從的語言,其背後的暴力宰制,讓孩子失去自主、失去快樂,是非常糟糕可怕的!
      〈破窗〉也可以看見極可怕的校園霸凌,劇名引用自社會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James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的「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該理論提到社會環境失序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好比一棟建築有少許破窗,如果那些窗戶不被修理好,可能引發其他破壞者無所忌憚破壞更多的窗戶。換言之,這種連鎖的犯罪心理,要在問題癥兆還微小時就盡快防範修護,莫等到亡羊才補牢。於是喬治•凱林與另一學者凱薩琳•科爾斯(Catherine Coles)於1996年再進一步思索提出「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的理論,認為犯罪高危險群應儘早識別及緊密留意和控制,更須保護守法的青少年,同時要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維持公共治安問題,比較能有效預防破窗效應擴大。〈破窗〉也演繹了這個學校班級每個人最後如何學習愛與包容尊重,在懺悔中修補破窗。
      〈以愛制ㄞˋ〉這個劇本的劇名,第二個「ㄞˋ」刻意保留寫成注音, 引發其他同音字的多重想像,究竟是「愛」?「礙」?「隘」?或「曖」呢?劇本形式很有創意的採用法庭辯論場景,執法者、原告、被告三方分別象徵著大人與青少年的對立,互相交錯辯解、批判、裁決的是從愛情(戀愛)開展出的議題,「愛情謀殺」超越實際的謀殺犯罪行為,是具有象徵意涵指涉的,不斷糾纏在青少年自我,及其對愛情對愛的渴望;同時糾纏在青少年與其父母之間緊張對峙的關係中,彼此因欠缺認同理解而剝奪謀殺了愛。劇中尾聲法官裁定判決,青少年背叛無期徒刑,終生學習什麼是愛,父母親也被判因逝自己的孩子也屬業務過失,所以判決父母親交換身分,讓他們體驗彼此的生活和性別工作上的差異,意義十分耐人尋味!
      綜觀其他劇本,不難發現青少年所寫的劇本普遍有幾個特色:文學性雖然還不高,藝術質素可再修飾加強,但這是必然的現象,讀者絕對不能用過高的標準來檢視評斷它們好壞,更千萬不可鄙斥訕笑它不夠完美, 甚至導致青少年創作信心銷毀。事實上我們還要建立一個認知:這世上即使是已成名的劇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未必是完美不可挑剔,所以我們應該先接受不完美,看見不完美,也就看見真實的自己,可以督促自己勇敢前進,願意為自己的不足慢慢做修正。
      其次,受動漫影像的元素影響,鏡頭情境快速的切換;或者濡染電影電視網路無厘頭式的笑話語言、滑稽動作,可以在〈味來昔日〉、〈月下情緣―遷徙?牽繫〉等劇本裡看見蛛絲馬跡。而青少年那種爽辣、葷素無忌的日常語言和思考行為,從〈大幕起〉也能看到頗鮮活直接的表現, 連月經都可以編成曲,把羅密歐對月亮發誓搞怪成對月經發誓,看到這真的不需要太大驚小怪,因為這就是青春的輕狂與叛逆。這終究只是一個生命成長的波瀾起伏過程,如同月亮陰晴圓缺變化,大人真的不必要看見缺口就急著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填補,卻總是忘了(或故意視而不見)青少年真正的匱乏與需求。
      Don Dinkemeyer & Gary D. McKay《青少年期教養法》傳遞了一個很簡單淺白卻是真理的觀念:「父母不能強迫青少年子女,青少年子女也不能強迫父母;雙方都不能勉強對方做他們不願意的事。要學會教導你的青少年子女,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需要改變的人是你,而不是你的子女。」這是不是一記棒喝可以敲醒混沌不醒的大人呢?
      對我來說,真正的「大人」,就是凡事都能「大大寬心的人」。唯有如此,面對青少年也不會老覺得頭疼難相處了。能夠如此改變,更進一步思考戲劇對青少年的重要,願《夢想號》和《騷動》兩本青少年劇本集可以是一扇門,打開走入看見的戲劇世界,有青少年的喜怒哀愁,有他們實實在在等待被理解關懷的心,會讓大人從此和青少年關係更親密一點。也願有更多青少年劇本集出版,帶動青少年劇場發展,讓青少年有戲可以看,也有機會可以站上舞台展現肯定自己。
  • 內容簡介
  • ✽✽回到充滿純真與童趣的黃金年代✽✽

      本書以十九世紀中葉的童書公司──喬治•勞特力奇公司於1870-80年代所出版的作品,分析英國十八世紀的復甦或復興潮流,如何反映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兒童圖畫書中。該公司在此時期邀請艾德蒙•埃文斯(Edmund Evans)擔任木刻與印刷師,協同維多利亞時代最傑出的三位插畫家:藍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華特•克雷恩(Walter Crane)、與凱特•格林那威 (Kate Greenaway),製作成以十八世紀文化為主題的圖畫書系列。
      凱迪克的《約翰吉爾平騎馬》、《瘋狗之死輓歌》、《農夫少年》及《潘展狀圖畫書》,採用英國十八世紀古典作家的作品,作為這些圖畫書的文本,並巧妙地結合文字的敘述與插畫,發展出具有創新設計概念的圖畫書。克雷恩與埃文斯合作的《美女與野獸》圖畫書,也是採用十八世紀作品做為文本,並且吸收維多利亞時期盛行的日本藝術,使圖畫書富有設計與裝飾的特徵。格林那威則以《窗下》,描繪具有十八世紀象徵的女童形象,以及在古風中的花園景色。其插畫中的美學風格與復古風味,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流行風尚,讓當時利伯提百貨公司也採用發展出童裝與戲服。
      十八、十九世紀童書出版業與印刷業出現前所未見的擴展,許多童書業者因應風潮,積極製作多樣類型的教具用品,包括字母玩具、卡片、拼幅地圖、切割拼圖、圖頁、書寫紙;而如《約翰吉爾平騎馬》在美國費城和紐約都有出版,還製成木馬玩具,更顯示出十八世紀復甦影響下的圖畫書,在英美廣受歡迎的熱門程度。
  • 目錄


  • │第一部份│

    Chapter 1  序論
    1.1研究設計
    1.2研究文獻探討
    1.3研究方法
    1.4論文架構與各章摘要

    Chapter 2  喬治•勞特力奇公司
    2.1前言
    2.2十八世紀復甦風潮(1870-1900)
    2.3喬治•勞特力奇公司(George Routledge)
    2.4艾德蒙•埃文斯(Edmund Evans)
    2.5小結

    Chapter 3  插畫家的生平活動
    3.1前言
    3.2藍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
    3.3華特•克雷恩(Walter Crane)
    3.4凱特•格林那威(Kate Greenaway)
    3.5小結

    Chapter 4  舊聖誕節
    4.1前言
    4.2十九世紀英國聖誕節與出版品變化
    4.3聖誕節與馬車
    4.4鄉紳與聖誕夜
    4.5聖誕日
    4.6聖誕節晚餐
    4.7聖誕節化裝舞會
    4.8小結

    Chapter 5  約翰•吉爾平騎馬
    5.1前言
    5.2《約翰•吉爾平騎馬》詩文
    5.3 喬治王時期(1784-1836):約翰•吉爾平騎馬的版本與插畫
    5.4 維多利亞時期(1837-1878):約翰吉爾平騎馬的版本與插畫
    5.5藍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
    5.6小結

    Chapter 6  維克菲爾德的牧師
    6.1前言
    6.2 《維克菲爾德的牧師》及其視覺藝術(繪畫及插畫)市場評估
    6.3《維克菲爾德的牧師》早期插畫版小說中的作品
    6.4丹尼爾•麥克里斯(Daniel Maclise)
    6.5威廉•穆雷迪(William Mulready)
    6.6藍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
    6.7小結

    Chapter 7  農夫少年
    7.1前言
    7.2《農夫少年》詩文
    7.3十九世紀《農夫少年》的版本與插畫
    7.4 約翰•康斯坦堡(John Constable)的繪畫作品:《蘇佛克的犁田景色》、《麥田》、《雲的習作》
    7.5藍道夫•凱迪克的《農夫少年》圖畫書
    7.6小結

    │第二部份│
    Chapter 8  十八世紀的再現:風俗畫
    8.1前言
    8.2十八世紀的復甦(1870-1900):風俗畫
    8.3小結

    Chapter 9  美女與野獸
    9.1前言
    9.2十八世紀的口述傳統與文學傳統
    9.3十九世紀《美女與野獸》的版本與插畫
    9.4華特•克雷恩的《美女與野獸》與日本藝術
    9.5小結

    Chapter 10  兒童肖像畫
    10.1前言
    10.2 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展覽與藝術評論:十八世紀英國肖像畫
    10.3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的兒童肖像畫
    10.4凱特•格林那威的兒童肖像畫
    10.5小結

    Chapter 11  兒童教具與遊戲用品
    11.1前言
    11.2兒童中心教學的歷史背景
    11.3兒童教具與遊戲用品:輔助教具
    11.4《約翰•吉爾平騎馬》教具與遊戲用品
    11.5小結

    Chapter 12  繪畫、時尚與戲劇
    12.1前言
    12.2時尚
    12.3戲劇
    12.4小結

    Chapter 13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 作者簡介
  • 林芊宏
    美國伊利諾大學西洋美術史碩士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世界藝術暨博物館學藝術學博士
    現任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從事圖畫書、西洋美術、台灣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