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

價格品牌網: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 推薦介紹特價 價格 331 元以及規格說明,價格品牌網-網羅超多新款其他 人文史地專賣店目錄相關商品,還有專賣 衛城 2024型錄專櫃的優惠特價購物資訊!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

品牌: 「衛城」
特賣 價格

NTD 331 元

評價/特色/優點
價格品牌網-熱門搜尋


品牌名稱
類型
  • 平裝

 
  • 推薦序
  •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序
尋訪百年前大屯山區的茶園

    曾偉宏

    我總是覺得,陽明山國家公園最迷人之處,就是在蔥鬱茂密的森林中同時流露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走在山徑步道上,常常會不經意發現一、兩處石砌的駁坎或荒廢的石屋,讓人忍不住駐足猜想,以前是什麼人住在這裡? 又怎麼生活?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以來便持續進行大屯山區的人文歷史調查,從古道、聚落、產業、遺址、建築等各方面發掘前人的足跡。前輩學者鑽研文獻古籍、踏勘現場遺址、記錄耆老口述,為我們釐清了許多疑惑,也勾勒出大屯山區幾百年來發展的輪廓。從一〇七年開始為期兩年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清代、日治與光復後茶產業史調查,就是在這堅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鑽研和細查。我們秉持著斤斤計較的態度,希望盡可能把輪廓內的每一塊拼圖拼湊起來。

    若問起臺灣的茶產區,很少人會聯想到陽明山。但種茶、採茶、製茶卻是目前園區內長者最普遍的產業記憶,老一輩的居民常說以前大屯山區到處都是茶園,甚至能為我們吟唱以往採茶隨興創作的褒歌。透過這次茶產業史的研究,我們終於確認,大屯山區的茶早在十九世紀初就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曾和硫磺一樣,在臺灣早期的國際貿易中扮演要角,而非僅是聊備一格的地方生計。我們也得知,這裡的茶農始終保有傳統以茶籽繁殖的方式(蒔茶),目前散落在山區的茶樹大多更接近二百多年前先民帶來的茶種。我們更發現,他們極具創業精神,臺北州(約今日北北基範圍)在一九三〇年代約有七十七家茶業公司,其中位於大屯山區的便有三十四家。

    能夠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很大部分必須歸功於陳志豪助理教授帶領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團隊。他們充分發揮了史學訓練的專業,在極為缺乏直接文獻記載的情況下,抽絲剝繭、旁敲側擊,甚至還跨海取得藏於美國的檔案紀錄,讓大屯山區二百年來的茶產業發展歷史能完整而紮實的重現。參與計畫的學生還自調查過中得到靈感,創作了本書宣傳音樂錄影帶的主題曲《想‧茶》;國家公園在深化人文資源研究的同時,也能幫助大學院校培育文史、文創人才,使本計畫的推動更具意義。我們也很榮幸透過這個計畫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茶改場邱垂豐副場長、胡智益副研究員與其他同仁提供許多有關茶樹品種和栽培的專業知識,更透過DNA(轉正)檢測為山上的茶樹驗明正身,為歷史溯源建立自然科學的基礎。同時感謝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宗仁副研究員和林文凱副研究員,長期參與計畫審查,毫不藏私的分享廣博的學問,大大提昇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茶產業史的調查研究讓在地記憶得以保存,而和衛城出版社共同出版這本書,則讓記憶得以廣為流傳,讓更多人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值得大家細啜慢飲。
  • 內容簡介
  • 陽明山,一座被「茶」塑造的山
    「茶」為這座山帶來了多元的族群,更讓這座山與世界相連
    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你是否曾經注意到:
    有些茶樹混生在雜木林中,附近還有用途令人好奇的石屋遺跡?
    走在許顏橋、三板橋上,你是否曾經好奇,是誰修築了這些道路?
    其實,這些都是兩百年前,一種特殊的人為生產活動在山留下的線索。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茶產業不可能憑空而生,是人帶來了茶種和技術,因此茶產業史也是人群的歷史。大屯山原是平埔族活動空間,清代漸有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等地的移民向平埔族租地種茶。人群也帶來信仰,三芝的尪公信仰,三芝、淡水的九庄輪祀大道公,士林的合諴宮媽祖遶境,都與種茶密切相關。今天陽明山上的許多古道、橋樑,也是因應早年運茶需求而建造。茶產業讓多元族群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卻沒有發生過械鬥的紀錄。簡言之,茶業塑造了陽明山的人文地理。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如今陽明山上的茶產業的榮景不再。然而,造訪陽明山的遊客,倘若細心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發現石造的茶寮遺跡,可以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那些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也存續不絕。這座山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仍然在時間中持續地進行著。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史的專書,看見兩百年來陽明山茶產業變遷。
    ★ 了解今日陽明山人文地理,橋樑道路、住民記憶、民間信仰中茶產業的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歷經三年計畫研究成果。
    ★ 師大台史所助理教授陳志豪研究撰寫,從清代土地契約、商業紀錄,日治時期土地與產業調查報告,加上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完成這本貫通古今的陽明山茶業史。
    ★ 內附彩色照片,讀者可按圖索驥尋訪陽明山茶業遺跡。
  • 目錄
  • 一、稜線上的茶樹
    歷史視線的說明
    研究的啟程
    二、山坡上的茶樹
    地形與氣候
    歷史影像與文字記錄
    稻田、茶園與果樹的並行
    從地圖中「消失」的丘陵茶園
    讓我們找出「消失」的茶園
    三、茶樹與茶農的身世
    大屯山區的茶樹起源
    漢人移民與茶樹栽種
    多元的茶產業與族群
    茶樹栽種與民間信仰
    茶葉的旅程
    四、茶葉公司與產業發展
    從兼作到專業化的茶園
    臺、日合作的製茶嘗試
    「以地為名」的茶葉公司
    茶業公司的經營
    產業轉型與茶業公司
    五、茶葉的調查
    十九世紀晚期的對外貿易
    地方民情與產業概況
    沒有大屯山的茶葉調查
    地權與茶葉調查
    調查報告與產業危機
    調查後的改良計畫
    大屯山區的產業成績
    紅茶事業的契機
    戰後茶產業調查的延續
    六、走下歷史的舞台
    戰後的外銷契機
    臺茶的登場
    從外銷到內銷的新局面
    大屯山區的產業餘暉
    昔日榮景與當代社會
    七、茶業留下的腳印
    茶樹與茶園的延續
    茶農與茶商往返的道路
    茶產業的建築遺構
    附錄:茶的身世、記憶與技藝
  • 作者簡介
  •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歷史地理研究,以淺山丘陵地區的歷史變遷為題,著有《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等研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18年起,委託陳志豪帶領師大臺史所師生,進行清代、日治、戰後的陽明山地區茶產業調查研究。該計畫歷時兩年,結合史料研究、田野調查等工作,完成陽明山地區兩百年茶業史研究報告與影音成果。為了向讀者大眾介紹陽明山的歷史與人文,陳志豪重新改寫過往的研究報告,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草山紅》這本面向大眾的公共史學著作。期望這段歷史的發掘,能帶領讀者們在走訪陽明山時,獲得更深刻的旅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