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

價格品牌網: 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 推薦介紹特價 價格 458 元以及規格說明,價格品牌網-網羅超多新款其他 宗教命理專賣店目錄相關商品,還有專賣 法鼓文化 2024型錄專櫃的優惠特價購物資訊!


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

品牌: 「法鼓文化」
特賣 價格

NTD 458 元

評價/特色/優點
價格品牌網-熱門搜尋


 
  • 推薦序
  • 【總序】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總序
    聖嚴教育基金會數年前設立「當代漢傳佛教論叢學術獎助金」是為了推廣聖嚴法師所倡導「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思想理念。獎助與聖嚴法師思想理念相契合的佛教學術研究,以及漢傳佛教著作之出版。其內容主要以清末民初、現代佛教學術專書為首要,並且不限制以聖嚴法師思想、佛教典籍為主,凡釋、儒、道,皆可為研究切入點,亦可與社會、文化面相關議題結合闡述。

    佛教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經過長久與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動和融合,發展出超越印度佛教傳統的漢傳佛教。天台、華嚴、禪和淨土這四大宗派,都是首次出現在中國,然後傳到韓國、日本和越南,而成為一枝獨秀的東亞佛教。歷來研究漢傳佛教的學者一般認為隋唐是漢傳佛教的「黃金時代」,因此大量的學術專著也以隋唐或魏晉南北朝時代為研究課題。其實佛教在中國一直不斷地演變,如果沒有佛教,很可能沒有宋明理學,也可能沒有道教的全真教。雖然宋、元、明、清甚至現代,都有大師、著述和新的發展或運動值得研究,但如果跟日本及美國學者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相較,國人尚須努力。聖嚴法師深深了解有此必要,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明末大師蕅益智旭,他在很多的論文及講演中,多次強調研究明清及近代和當代漢傳佛教的重要性。

    在一次討論漢傳佛教未來發展的講演中,聖嚴法師有如下的建議:「第一,對弘揚漢傳佛法要有大悲願心!第二,要吸收國際上已有的成果,不管是哪一個系統。不過,為了發揚漢傳佛教,去吸收人家對漢傳佛教研究的成果時,首先,可能要大量地翻譯;其次,必須自己去研讀、去吸收這些研究資料。另外,外國人現在已朝向於把佛法跟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學科加以結合。用佛教的死亡學、生死學,去結合醫學、精神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精神醫療學等等,再用佛法談死亡學。現在為何《西藏生死書》那麼暢銷,原因是作者自己研究心理學,所以結合了多方面的觀念和方法。」我認為這是非常中肯的告誡。如果學者能善用現有的中外學術成果,同時採用多學科或超學科的方法論,必定會有豐富的收穫。

    我非常高興由「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獎助的第一本書問世,預祝更多的專著陸續出版,實現聖嚴法師的理念。

    于君方
    2016年11月9日,識於美國加州

    【自序】
    距今二十年前的暑假,尚在念小學的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第一次來到南京。夏令營安排的住宿地就在南京大學,三天的旅程中有兩處宗教場所的參訪,一處是靜海寺,另一處是靈谷寺。當時我們這群學生並未在意,只是跟著導遊穿堂過殿,一路嬉戲。之後回想起來,在一次以愛國教育為主題的小學生夏令營活動中安排參觀佛寺,不免顯得有些怪異。直到我開始以近代南京佛教為研究對象撰寫博士論文時,才意識到當年活動方組織參訪靜海寺和靈谷寺的用意。

    時光退回到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時值南京盛夏,天氣炎熱。矗立在下關附近儀鳳門外永樂年間敕建的靜海寺幾經興廢,此時經歷了十年前的失火,大殿早已焚毀,只剩天王殿倖存。這樣的失修對於傳統中國的佛寺來說,可能並不十分可怕:僧人往往習慣於容忍部分建築的毀損,直到不得不整體重建的地步,只要有僧人在,隨時可能獲得資助進行大規模的重修。但是當月十二日發生的事對於一座佛寺來說倒是有些不同尋常。當天上午寺裡的僧人突然接到官員指令,要求為即將到來的一群外國人準備茶水。這群外國人正是停留在附近下關江面的「康華麗」號(HMS Cornwallis)戰艦上以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為首的英國代表,他們以天氣酷熱、艦上地方狹小諸多不便為由,要求與清廷代表在附近的靜海寺會談。在之後的十多天內,中英雙方在寺內數次會商,最終於二十九日簽訂了《南京條約》。在此之前,廣州一帶就有西方傳教士祕密活動,而五口通商及之後的各項條約所產生的一項後果,便是將基督教在清代的傳播合法化了。

    幾年後,曾在廣州接觸過基督教的洪秀全,就在其拜上帝教中糅合了西方基督宗教理論,開始在兩廣一帶傳教。後與清廷對立,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兩年內便波及南方數省。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軍打到南京儀鳳門外,由靜海寺挖地道攻入城內,清軍炮擊太平軍,寺廟再次受到毀損。靜海寺的僧人或許不會意識到,十年前在此討論的簽約事宜,與這次寺廟被毀有著一絲微妙的聯繫。而隨著反佛道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及與清軍在此的激戰,城內其他佛寺也多遭兵燹之災。

    太平天國之後靜海寺雖經僧人募修,但進入民國後宗教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因此寺廟裡的生活並不安定。而南京在成為首都後,由於人口激增、軍政機關林立、首都建設規畫、戰亂等各種因素,城內的寺廟和僧人更是面臨空前的挑戰。靜海寺一九三○年代一度被軍政局、衛生局、紅十字會等多家單位及工作人員眷屬分而據之,六十餘間房僧人僅得八間棲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圍攻南京,寺廟再遭重創,僅存方丈室六間,念佛堂五間和臨街綏遠路大門「靜海律寺」四字。一九四一年的寺廟調查顯示,當時寺方擁有配殿十二間,小房六間,多數禮器、經籍、神像、雕刻、繪畫等皆在事變中焚毀,未曾恢復。但佛像倖得保存,尚有四十餘畝田產維持十名僧人和五名傭工生活。

    靜海寺近百年的興衰僅僅是一個例子,但它彷彿南京佛教的一個縮影,見證了近代以來的傳統佛寺如何在叢林原有的興衰週期中,被加入了許多從未面對過的國內外新元素。在南京,有著眾多歷史更為悠久、規模更為宏大、香火更為旺盛的佛教寺院,在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中,面臨類似的重重危機。比如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就曾將靈谷寺的數百畝土地和大量財產收歸國有,並將寺中的無量殿轉換成了紀念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祭堂。寺中佛像和僧人則被轉移到寺旁的一間龍王堂,原先的佛寺搖身一變成了紀念革命和國民黨將領的聖地。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賦予了這兩座寺廟新的歷史記憶,這也是其在今天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原因。

    佛寺在近代面臨的這種種挑戰也伴隨著各界改革叢林、復興佛教的願望和實踐,從而使得晚清到民國的中國佛教發展史呈現出紛繁複雜的新局面。傳統叢林如何應對新的挑戰?國家和僧界的改革將把佛教帶往何方?各種不同角色在近代地方佛教社群中如何相互作用?佛教信仰在城市生活中究竟又以何種狀態存在、扮演什麼角色?對今天城市中日益興盛的宗教活動又產生過何種影響?筆者期望通過對南京這個近代史上重要城市的佛教史進行研究,從而尋求答案。本書就是以筆者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希望對上述問題能有初步的回應。

    當即將完成這本書稿並付梓之際,筆者已從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感謝南京大學哲學系尤其是中國哲學專業賴永海教授等諸位師長的認可,我得以回到曾經求學七年的母校任教。再次踏上南京這方土地,回到靜海、靈谷這些佛寺,覺得個體的生命之路冥冥中自有些定數。當然,支持我走過這條路的外緣也有很多,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沒有以下師長、親友的幫助、支持,或許根本不會有這樣一本小書的誕生。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黎志添教授。黎師是宗教學尤其是道教研究方面的專家,但他得知我想以佛教史為選題後,仍全力支持我的研究並給予建議。黎師平日科研、公務繁忙,但從論文的最初選題到寫作及最後的定稿,他從未放鬆要求,總是與我一再討論、幫我反覆修改。他是一位典型而純粹的學者,即便課後吃飯聊天,談資亦不離最近的研究課題。在學術事業的追求上,黎志添教授為我四年的博士生涯和之後的學術道路樹立了極好的榜樣。

    其次我要感謝諸位師友。中文大學的學愚教授在近現代佛教研究領域耕耘多年、頗多創見,感恩他多年來給予我很多專業知識上的指點和日常生活上的關照。感謝宗教研究系李熾昌教授、譚偉倫教授、賴品超教授、唐秀蓮博士在課堂上授業解惑。感謝中文大學楊凱里(Jan Kiely)教授、陳劍煌教授、姚治華教授和城市大學李孝悌教授等師長,為我在香港學習中提供的學術機會和專業意見。感謝審讀並參與我論文口試的賈晉華教授和黃維珊教授給予的肯定及中肯建議。我也要感謝我在香港攻讀博士期間結識的學友們,他們豐富各異的研究課題拓寬了我在學術領域的視野,他們給予的批評和指正使我避免了很多錯誤。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在南京大學的碩士指導老師王月清教授。我雖負笈香江,王師卻始終關心我的學業並給予多方幫助,知遇之恩難以為報。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康豹(Paul Katz)研究員數次為我細心審讀、批閱論文章節,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法鼓山聖嚴教育基金會對我的論文寫作給予慷慨支持;南京毘盧寺傳義法師、靈谷寺傳靜法師、高座寺靈山法師等大德及南京市佛教協會詹天靈先生給我介紹佛寺歷史或提供佛教史料;臺灣師範大學吳政哲先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蔡蓉茹小姐、臺灣天人研究中心劉文星研究員、日本京都花園大學柳幹康博士、中研院近史所平山光將博士曾協助我蒐集論文資料或翻譯外文文獻;南京市檔案館、臺灣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機構的工作人員為我查閱論文素材提供了專業的服務,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也是我最應當感恩的,是我的家人。感謝我的父母一直以來無條件地支持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讀博士的第四年,我與女友鄭菲結為連理,立誓從此甘苦相隨、同舟共濟,感謝她這麼多年來伴我左右、給我鼓勵。在我寫完本書初稿時,我們的女兒降生人世,她的到來使我的工作進度大幅減緩,但她給我帶來的快樂卻無與倫比。我把我在而立之年完成的這本小書獻給我的家人,希望這成為我人生的新起點。是為序。

    邵佳德
    於2017年元旦
  • 內容簡介
  • 國家內部的信仰和利益分歧使得政府的改革計劃成效不彰,而改革派僧人囿於現實困境多所顧慮,也使得僧團的改革藍圖無法落實,這導致佛教在地方上維持傳統多過革新。考察南京的佛教改革,能重審學界對近代佛教史的既有認知,諸如民國佛教是否僅具理性化、去傳統化等現代特徵?佛教改革受挫是否意味積重難返?衰落與復興的研究範式能否反映近代佛教的真實面貌?這些問題均值得反思。
  • 目錄
  •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總序∕于君方  
    自序∕邵佳德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近代佛教興衰與改革的問題 
    二、近代國家與佛教的研究 
    三、城市佛教史的研究
    第三節  近代南京的佛教社群:研究範圍、方法及意義 
    一、本書的研究範圍及方法 
    二、南京佛教歷史及研究 
    三、近代南京佛教研究的理論意義及貢獻 
    第四節 本書所用史料及章節安排 
    一、本書所用史料 
    二、全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民國南京的佛教概貌?調查數據的分析

    第一節 太平天國對南京佛教的影響 
    一、南京佛寺的歷史概述
    二、太平天國造成的破壞
    三、寺廟重建工作的開展 
    第二節 南京的佛教寺廟 
    一、調查登記的動機、時間、方法
    二、南京佛寺的數量與種類 
    三、南京佛寺的地域分布
    第三節  南京的僧人和佛教信徒
    一、南京的僧人及信徒數量 
    二、南京僧眾的籍貫、年齡
    三、南京僧尼的類型及教育程度
    第四節  南京的寺院經濟
    一、廟產的規模
    二、廟產的來源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政府對南京佛教的改造及其成效

    第一節 「宗教」觀念的重塑與宗教法令的制定
    一、「宗教」與「迷信」-一個新的判準
    二、民國政府宗教政策的制定
    第二節  首都「模範佛教社區」的建設
    一、民國初年南京佛教的狀況
    二、改革首都佛教的願望
    三、改革的措施
    第三節 首都建設中的廟產糾紛
    一、邰爽秋與廟產興學
    二、廟產興都:首都建設中的佛寺
    三、抗戰及戰後的南京佛寺狀況
    第四節 佛教改造的局限及原因
    一、僧人的抵制 
    二、政界佛教徒的庇護 
    三、做為權力爭奪場域的佛寺 
    四、地方政府與黨部的立場差異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人生佛教改革在南京的實驗及受挫 

    第一節 太虛的「人生佛教」及僧制改革計畫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 
    二、僧伽制度的改革藍圖 
    三、首都僧團的分歧 
    第二節 僧團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一、神佛分離的嘗試及困境 
    二、佛教會的創設及局限 
    三、佛學院的興辦及其問題 
    四、經懺改革的受挫
    第三節  僧團改革的局限及原因
    一、保守與激進的反思
    二、改革的方法問題
    三、信眾及菁英居士的反面影響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佛教改革背景下的南京居士及信眾

    第一節 居士熱衷的佛教信仰及實踐
    一、聽法:講經說法的參與 
    二、念佛:蓮社的活動
    三、茹素:素食館中的佛法
    第二節 綜合型居士組織及其公共角色
    一、居士林與淨業社
    二、佛教慈幼院
    三、往生蓮社
    第三節 研究型佛學組織的困境
    一、金陵刻經處與支那內學院
    二、其他佛學研究組織
    第四節 民眾的宗教實踐對改革運動的抵制
    一、民眾的佛教信仰方式:以棚戶區為例
    二、信眾的狂歡:佛教節慶與朝山進香
    三、佛教信仰的普遍性及影響力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結 論

    第一節 近代城市佛教的特點
    第二節 民國佛教改革受挫之原因
    第三節 近代佛教地位之評價 
    第四節 近代佛教圖譜之構成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二、報刊、公文
    三、傳統文獻
    四、中、日文論著
    五、西文論著 


    附 錄 

    附表2-1:節錄全國佛教機關及佛教徒統計 
    附表2-2:1931年南京市廟宇僧道統計表 
    附表2-3:南京市寺廟概況1936年6月調查 
    附表2-4:南京市寺廟調查表
    附表2-5:1947年南京市各種宗教報告表 
    附表2-6:1950年7月至1951年12月南京寺廟一覽表
    附表2-7:南京特別市寺廟統計 
    附表2-8:南京市宗教人數統計  
    附表2-9:南京信教人口年齡別統計表  
    附表2-10:1948年12月31日南京市登記寺廟名冊  
    附表2-11:1936年南京市憲警檢查僧尼識別證各警局分區辦理情況表  
    附表2-12:維慈(Holmes Welch)統計1930年左右各市寺僧數
    附表2-13:中國佛教會南京市分會會員名冊  
    附表2-14:南京市佛教經懺聯合會會員名冊  
    附表2-15:南京部分佛寺在太平天國中受損及重建統計  
    附表3-1:民國南京佛教寺廟被占情況統計表  
    附表4-1:金陵佛學院課程表  
    附表4-2:1936年金陵佛學院在讀學僧概況
    附表4-3:古林佛學院簡章  
    附表4-4:南京毘盧佛學院章程  
    附表5-1:南京佛教慈幼院章程
    附表5-2:指導人民團體組織總報告表:佛教慈幼院  
    附表5-3:南京市佛教往生蓮社章程  
    附表5-4:南京市第三區承恩寺中心國民學校移存香林寺佛像暨佛教用品清冊  
    附表5-5:往生蓮社重要成員登記表
    附表5-6:往生蓮社理監事略歷表
    附表5-7:南京市佛學研究會發起人略歷表
    附表5-8:首都金剛乘學會發起人略歷表
    附表5-9:中國法幢學會南京市分會發起人簡歷冊
    附表5-10:中國佛學會正信修持部會員發起人年籍經歷表 
    附表5-11:首都佛教正信會籌備處懇求皈依三寶眾等姓名性別職業等項
    附表5-12:南京佛教團體調查表
  • 作者簡介
  • 邵佳德


    江蘇崑山人,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助理研究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研究助理等職。


    研究興趣包括中國佛教史、宗教社會史、中國哲學史等,近期關注於近代佛教史的研究,注重運用檔案、報刊、方志等多種史料討論佛教的改革運動、佛教與政治、地方社會之互動等議題,進而重新審思近代佛教的研究範式。已發表〈近代佛教與政治之互動——以民國時期南京的佛教改革為例〉、〈傳統佛寺的近代轉型:民國泰縣光孝寺培安和尚個案研究〉、〈近代的應赴僧及經懺佛事——以江浙地區為中心〉等多篇論文。